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成立敲开了一扇鲜有人关注的大门_工作动态_中国癌症基金会

工作动态

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成立敲开了一扇鲜有人关注的大门

2020-09-14 18:12:08
9月12日,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医师报》协办,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暨《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再版发布会在《医师报》直播间召开,据统计线上观看人数高达50余万人,新浪微博、卫生健康、今日头条、解放日报、海上名医等多家平台同步转播。

  9月12日,一场汇集了肿瘤医学界、肿瘤心理学的研讨会在金秋北京悄然拉开了序幕。这场集医学、肿瘤学、心理学等融入到肿瘤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完美诠释了真正的“以人为本”的医学本意。由中国癌症基金会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联合主办,《医师报》协办,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暨《中国肿瘤心理临床实践指南(2020)》再版发布会在《医师报》直播间召开,现场观众反响热烈,据统计线上观看人数高达50余万人,新浪微博、卫生健康、今日头条、解放日报、海上名医等多家平台同步转播。 

\
中国癌症基金会理事长赵平教授担任协作组组长
\
赵平理事长为协作组副主委颁发聘书
\
安徽济民医院刘爱国院长主持会议
\
中国癌症基金会募捐部副部长郭晓斐女士介绍协作组的工作模式

  郭晓斐介绍,此次中国癌症基金会发起成立肿瘤心理学协作组的成立,在建立有效的肿瘤心理学多学科协作模式,癌症患者症状管理和支持治疗方面发挥作用。未来,肿瘤心理学协作组任务,旨在建立心理社会肿瘤学结构组的全国学术平台,推动学科持续发展,探索我国肿瘤患者最适合的心理社会干预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肿瘤心理服务和更有温度的人文关怀,开展全国性学术研究,为肿瘤心理学学科发展提供更精准的科学论据。

\
赵平理事长

  赵平理事长介绍,作为中国癌症基金会,此次成立肿瘤心理学协作组的意义非凡。现阶段,肿瘤患者对心理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随着从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医学生物学心理和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过程中,缺了人文的医学,医患关系会发生了扭曲。所以现在必须要补上这一课,从现在开始,从肿瘤心理做起,未来,希望肿瘤心理学协作组能够凝心聚力,共克时艰,砥砺前行。

\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刘端祺教授

  刘教授介绍,医生不要把肿瘤患者当成“会喘气的瘤子”。只有以患者为中心,全方位的关心照顾患者的身心,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体现医学的本质和医生的职业价值,让患者和整个社会受益。在帮助肿瘤患者及其亲友的心理康复,构建肿瘤患者与亲友社会的和谐关系时,心理社会肿瘤学必将发挥与其他学科完全不同的独特的作用。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汇集了全国肿瘤领域的知名专家,建立真正的多学科合作模式,共同探索我国肿瘤患者最适合的症状管理和心理社会干预模式,为肿瘤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肿瘤心理服务的人和人文关怀。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李萍萍教授

  李萍萍教授介绍,肿瘤心理专业的从成立到发展,到现在成在肿瘤综合治疗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门学科,主要得益于唐丽丽教授为首的一批肿瘤心理人孜孜不倦的奉献和追求精神。李教授作为一名从事肿瘤临床工作多年的医生,能深刻的体会到关注患者的心理变化有多么重要。在癌症基金会的支持下,在新的平台引领下,肿瘤心理学协作组一定会在肿瘤综合治疗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更多的患者摆脱心理的困扰,能够更好的生活,愉快的享受人生。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唐丽丽教授

  唐教授介绍,作为心理社会肿瘤学的践行者,一直在努力填补该领域的国内空白。时隔四年,国内外心理领域有了许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按照国际惯例,旧指南需要进一步修订,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癌症基金会的共同的支持和推动下,编写团队查找了很多的研究新证据,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对指南进行了首次的修订。希望为国内外从事肿瘤心理缓和、医疗安宁疗护癌症的支持治疗以及人文关怀的同行们提供最新的一些指导,也为热爱这个领域的医务工作者提供必要的参考。

\
《医师报》常务副社长兼执行总编辑张艳萍

  张艳萍社长介绍,《医师报》自开设专栏以来,主打内容以贴近临床的实际问题,和患者需求为切入点,内容组织策划广受读者好评,让临床医生对肿瘤患者出现的症状不再束手无策,为患者提供更多心灵上的支持和慰藉。为进一步提升肿瘤临床心理社会服务的质量,在中国癌症基金会肿瘤心理学协作组的推动下,指南编写团队历时一年,对指南进行了首次更新和修订,我们可以看到新指南内容更详实、丰富,贴近临床实用性,且把国内外最新的循证医学证据纳入其中。

\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于欣教授

  于欣教授介绍,在肿瘤临床中,有研究发现在门诊癌症患者对于灵性需求的关注远远高于临床医生的认知,即患者不仅想要知道我的治疗是什么样的,对于患癌后生活意义是什么?面对死亡威胁我的生活重心是什么等灵性相关话题也是非常关注的,渴望能与医生谈论。JAMA Oncology最新发表的“医学培训中的灵性”一文,对于肝癌晚期患者,医生了解患者的灵性需求,参与患者真正的意义体验,是医生在“do no harm”原则之外通过更多的方式为患者做更好的疗护。除了有智商、情商之外,更加需要灵性商(spiritual intelligence, SQ),用灵性之光照亮别人!

\
中国科学院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于恩彦教授

  于教授介绍,根据中国肿瘤登记中心2019年年报数据显示,中国平均每分钟就有7.5个人被诊断为恶性肿瘤,其中约有30%-50%的癌症患者会出现心理社会问题,这不仅会导致患者的依从性及生活质量下降,更可能缩短其生存期。因此,积极有效地筛查及管理癌症患者的心理社会问题,是肿瘤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任务及挑战。我国首先将心理社会肿瘤学这一新兴学科引进国门的是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她带领团队注重癌症患者的症状及心理社会问题的管理,积极宣传心理社会肿瘤学在肿瘤诊疗中的积极作用并付诸实践,让国内更多肿瘤临床医务工作者及社会人士不仅关注癌症这个疾病,更关注患癌的整个人,注重全人照顾。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于世英教授

  于教授介绍,心身医学是一个研究心与身相互关系,及其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作用,其主要研究领域是心身疾病。从发病上来看,心身疾病约占门诊和住院患者的1/3,而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躯体的疾病影响到的不仅仅是身体某部分或某几部分的功能,还可能造成病人产生不良心理反应甚至心理障碍,尤其是对人的心理有严重打击的疾病,比如癌症。躯体疾病会引发四大心理反应,即影响患者认知、导致患者自我意识转变、致使患者产生不良情绪反应、引发原发性心理障碍。医学的本来面目在于,医院是化解痛苦、苦难的场所,生命是条单行线,癌症让患者依稀看见生命终点的那条单行线,不安、焦虑、悲观等情绪接踵而来,在面对癌症患者时,医生不仅要用医疗手段缓解患者躯体的痛苦,还要看到患者内心的痛楚并给与有效的心理咨询与治疗。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石汉平教授

  石教授认为,营养不良是全球共性问题,而医院是营养不良最高发的场所,30%~80%的住院患者存在营养不良,而临床营养治疗率却普遍低下。营养不良带来诸多不利的经济学后果,不但增加了患者的花费还增加了国家的负担。营养不良会导致患者占用医疗资源增加,并存疾病和并发症增加,从而增加医疗费用。而营养治疗能够帮助患者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及死亡率,延长肿瘤患者的生存时间,促进身体技能的恢复。营养治疗还能够带来经济上的益处,研究表明,在营养治疗上投入1元,整体花费将节约25元。营养治疗不是支持,不是辅助,而是治疗,是一线治疗,营养治疗具有身体、社会、心理、灵性及经济5方面的作用。营养治疗示范病房是推进营养治疗的有效手段,建设无饿医院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大举措。

\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唐丽丽教授

  唐教授指出,世界卫生组织2011年的一份癌症生存报告显示发展中国家癌症患者生存期明显低于发达国家。有研究显示发展中国家支持治疗不足可能是癌症患者生存率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肿瘤临床的诊疗及患者的康复管理模式倡导多学科的整合,其中包括常规手术、放化疗等,也包括精神心理、运动康复以及替代医疗等等。随着人文关怀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作为人文医学中交叉学科的心理社会肿瘤学越来越多的走入人们的视野,这一专业强调在疾病的过程中关注患者的体验和感受与关注疾病的生物学内容同样重要。支持治疗中的两个重要领域为缓和医疗和心理社会肿瘤学,而这两个学科交叉重叠的部分是症状管理和人文关怀。将心理社会肿瘤学更密切地融入肿瘤临床,为全面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

  讨论环节,五位专家就肿瘤患者常见症状的多学科管理探讨了各自在临床中的经验分享,从如何全面筛查和评估,以及症状管理需要怎样的精神心理相关的支持;在人文关怀的话题中,各位专家从临床中如何践行真正的人文关怀和肿瘤医生如何给予癌症患者心理支持做了精彩分享。 

  在专家们的积极分享各自观点、本次社会医学研讨会落下帷幕。肿瘤心理学协作组的成立敲开了一扇以前鲜有人关注的大门,肿瘤心理学的理念得到了系统地阐释并获得广泛的共鸣,相信也将被参加会议的医者、学者和媒体从业者传播开来。

<< 上一篇:“基层肿瘤中心建设培训项目”千人院长...  ||  下一篇:中国癌症基金会“肺越未来”肺癌患者关... >>

协办单位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肿瘤医院 | 全国肿瘤防治研究办公室 | 全国肿瘤登记中心 |
版权所有 @ 中国癌症基金会 卫网核总第9号 京ICP备06049373号
All Rights Reserved by Cancer Foundation of China